『创意世界』设计 |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5-02-28 阅读量:185

作者 高云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副院长

中原地区高校积极实践,提出“中原文化设计+”这一理念,强调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

 

设计专业的在地性建设,指的是在设计实践中,强调对当地文化、环境、社会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以创造出与特定地域高度契合的设计作品。随着设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设计专业的在地性建设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而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景观,为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

 

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的必要性

“在地性”这一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本土化的意义,旨在当前信息化与国际化背景下,强调设计研究的民族性、地方性以及区域性差异定位。此外,中文中的“在地性”也隐含了设计研究扎根实际、理论思考立足实践的深层含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设计教育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创新传承意识,成为提升设计教育质量的关键。设计专业需要重新审视并强化在地性建设,确保设计作品能够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中。这不仅关乎设计的美学和功能,更涉及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性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设计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和视角。[1]

一是培养文化认知。中原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强调在地性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本土文化。这种文化认知不仅局限于历史和传统,还包括对当前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通过在地性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原地区的文化符号、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并将其融入设计中,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二是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地性建设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本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和借鉴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探索新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在复杂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三是丰富教学内容。在地性建设要求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本地文化和地域特色。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引入中原地区的传统建筑、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和设计参考。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四是强化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素养。在地性教学不仅关注设计技能的培养,还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地性建设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考虑本土社会的实际需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等问题。这种教学导向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关注设计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影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在地性建设,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将更多地接触本土材料、工艺和技术,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传统工艺和本土设计理念,能够使他们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并在职业生涯中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作品。 

五是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跨学科合作。在地性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可以通过工作坊、田野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创作。此外,还可以通过与本地工匠、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合作,开展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下进行设计思考,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在地性建设也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比如设计专业可以与医学等学科进行合作,通过整合各领域的资源和知识,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涉及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双重主题,这两个主题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也成为高校在构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时的必然选择 和基本原则。[2]

 

 

《设计素描》学生作品

 

中原地区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实践

坚持“守护传统”与“创新时代”的理念,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不断反思自身的传统和文化脉络,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原地区设计专业的在地性建设的教学改革实践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创新实践。[3] 

中原地区高校积极实践,提出“中原文化设计+”这一理念,强调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以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设计素描》《展示设计》《技艺体验》课程为例,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项目等多个环节的改革,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设计教学的全过程。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所开设的《设计素描》课程,突出地域办学特色,将素描这门基础课作为开发大一新生创造力的敲门砖。相比传统的素描课程的教学,该课程改变了课程教学目的与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造型能力的训练,而是着重对创作主体的思考与表达创作。创作对象从自然物到人造物,再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符号的文物,每一次习作都是在训练学生深入观察、感受周遭事物并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河南省博物院,开展别开生面的素描课,以“展厅为教室、文物为教材”。学生们在博物院中仔细观察展览的中原地区珍贵文物,并在课后创作关于这些文物的创意素描习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物的外观特征,还需结合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相关资料,思考如何通过构图与肌理表现出文物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内涵。

这一教学实践旨在通过对中原文化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能力。通过细致观察文物的纹样、造型和制作工艺,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传统工艺美术表现手法,从而为他们将中原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奠定坚实基础。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原文化,还提升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敏感度,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与时代感。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展示设计》课程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展示设计课程(仅将训练专业展示设计技能作为教学目的),而是依托丰富的中原民间美术展品学习中原文化,了解华夏文明根性文化的重要艺术特征,将传播中原文化与学习展陈设计完美结合,打造一个集设计教学、精神生产和爱国主义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课程共同体。

在这一课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设计技巧的学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课程通过精心策划的展示设计项目,将中原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作品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中原文化进行深度对话。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民间美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底蕴,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创作灵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展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华夏文明的根性文化,掌握这些艺术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一课程的设计强调将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展示设计的学习完美结合。学生在进行展示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如何美观、有效地展示作品,还要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更好地传递中原文化的精髓,向观众呈现中原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核。课程要求学生将中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象征意义与现代展示设计理念相结合,通过设计作品展现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价值。

郑州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本科教学,开设《技艺体验》课程,旨在通过河南民间艺术剪纸及木版年画等民间美术的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区域文化自信。

在该课程的首堂课上,学院特别邀请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新郑市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赵霞老师,亲临课堂授课。赵霞老师展示了她的剪纸作品《唐宫夜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赵老师向学生们介绍,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能够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而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她强调,传统技法可以通过内容的更新而焕发新的生命力。随后,赵老师传授了剪纸的基础技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同时在课堂上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赵老师以温婉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互动,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剪纸技法,激发了学生们对这门传统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逐步掌握了剪纸技艺,完成了令人满意的作品,增强了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技艺体验》课程的木版年画教学环节,学院通过大量前期筹备,成功邀请到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任涛老师开展技艺传授工作。任涛老师从专业角度详细介绍木版年画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并通过讲述与年画相关的民间故事,将学生们带入了这一传统艺术的世界。他还使用整齐的木版教具进行演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课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老先生也来到了课堂。尽管已年近古稀,任老先生依然活跃在技艺传承的第一线。他详细讲解了传统雕版技艺,并邀请他的助手——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开封年画市级传承人李力老师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指导。

通过四周的技艺体验课程,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传承非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的回望,更是寻找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在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必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实现跨越时空的持续传承与发展。这一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在设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度重视,展现了非遗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在“中原文化设计+”理念指导下,郑州大学美术学院在地性建设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除了上述的课程开发,还包括专业考察、专家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并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游、走、看模式基础上融入参与行为,突出地域办学特色,弘扬中原文化,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创意维度,弥补校内教学设施的不足。

 

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的反思

在推动中原地区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刻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如何提高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如何科学评估学生在地域文化设计方面的学习成果等。

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难题。中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教学无疑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然而,过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容易导致设计作品陷入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设计教育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设计。

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核和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符号使用。在设计项目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或新材料,对在技艺体验课程中接触到的非遗文化的传统工艺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使之适应当代审美和功能需求。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保留了文化的本质,还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4] 

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原文化融入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中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地域文化素养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教学中对中原文化元素的有效运用与传达。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们能否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如果教师对中原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影响学生在设计中对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创新表达。

为了提高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地域文化的专题培训或讲座,帮助教师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创建一个跨学科的教师交流平台,鼓励不同领域的教师分享他们在地域文化研究和设计教学中的经验和成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中原文化相关的研究项目同样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还能为教学提供第一手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

 

 

木版年画教学

 

如何科学评估学生在地域文化设计方面的学习成果,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是教学改革中值得反思的关键点。在传统的设计教育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侧重于作品的视觉效果和技术水平,而忽视了设计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随着在地性建设的推进,评估标准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如何将中原文化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以及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所做的探索和尝试。然而,目前的评估机制在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评估方式的缺陷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表达。

因此,可以尝试引入多维度评估标准,综合考虑作品的文化传承、创新表现、设计理念、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还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路径、文化研究和创意发展来全面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结语

中原地区设计专业在地性建设教学改革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心,还可以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5]在全球化背景下,设计教育必须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积极探索和融入地域性特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而如何在学中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些资源,依然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未来,随着对在地性建设的不断实践与完善,设计教育将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推动文化与设计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优化评估机制、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只有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设计教育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本土,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在地性建设将成为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1]李拓,胡心玥.在地性——2021年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综述[J].装饰,2021,(04):58-61.  [2]王嵩迪,卢晓中.高校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组织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24,44(03):19-27+37.[3]王晓昕.守正·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J].装饰,2023,(05):16-17.  [4]赵博文,李克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构建的逻辑机理与创新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1):215-221.  [5]舒柏钧,李美奇,陈星旭.现代化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延展性与在地性分析[J].戏剧之家,2023,(09):184-186.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5年2月号)

编校:范晓华

审读:郭丽

{{awardFileList[0].field1}} {{awardFileList[0].field2}} {{awardFileList[0].field3}} {{awardFileList[0].field4}} {{awardFileList[0].field5}} {{awardFileList[0].field6}} {{awardFileList[0].field7}} {{awardFileList[0].field8}} {{awardFileList[0].field9}} {{awardFileList[0].field10}}
{{item.field1}} {{item.field2}} {{item.field3}} {{item.field4}} {{item.field5}} {{item.field6}} {{item.field7}} {{item.field8}} {{item.field9}} {{item.field10}}